发布时间:2006-12-08 浏览:次
2006年5月7日,中国银监会宣布IPO(注)开闸后,浙江省再度兴起了企业上市热潮,总共有202家企业积极准备上市。作为民营经济发源地的温州有华峰氨纶成功实现IPO,进行上市辅导的有伟民环保、报喜鸟服饰两家。从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分析原因,从资本市场功能和准入条件方面寻找差距,就能够明白温州企业离资本市场还有多远。
一、温州经济的发展特征
1、温州经济的产业集群
温州现有30多个产业集群。这些产业集群由数百家集团、数千户企业、数万个生产厂汇聚而成,并且由本土企业组成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链,是内源型的产业集群。这种集群本土化特征非常明显,行业的龙头企业大都依赖现有的规模优势,依靠产品价格拼杀,以实现低成本扩张。业态分布以传统的轻工产品为主。出口依存度高达31.2%的温州产品,“物美价廉”优势发挥到极至后的隐患被充分地暴露出来。
2、经济增长的拐点现象
温州2005年统计公报显示,全市GDP为1600.17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0%。与上年同比,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波动幅度分别是↓0.3、↑0.6、↓0.2个百分点,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呈反向波动。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,以进出口拉动为主,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8.60亿美元,外贸依存度为39.6%,比上年增长31.7%(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是贸易纠纷重灾区西欧,产品出口增长最快是传统的鞋类与服装);投资拉动的趋势有所减弱,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,比上年增长15.0%;消费带动与经济增长持平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.86亿元,比上年仅增长13.3%。可见区域经济增长趋势曲线已出现拐点。
根据温州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、产业格局、经营理念、市场环境、资本结构、产品结构。笔者认为具有20多年发展进程的温州企业,至今尚未蜕变原生态“小而散”民营企业个性,产业、产品结构的选择是困扰温州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较大的因素。加快资本市场进程的外部环境需要政府的实质性推动。资本市场上何时出现“温州概念板块”,将是温州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。
二、温州企业为何远离资本市场
温州企业经过20年的市场拼杀,在集群产业中,涌现了一批高速成长的行业龙头企业。但到目前为止,温州企业试水资本市场与其他地区相比远远滞后。
1、具备IPO资格的企业群体稀少
企业做大、做强,离不开资本要素,而IPO则是企业从根本上解决资本的瓶颈制约。通过IPO,可以提高企业资本充足率、盘活企业资产,建立现代的企业治理结构,利于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。但要成功实现IPO,必须符合其严格和透明的市场准入条件,包括:“主营业务突出,有稳定的收入来源,形成业务核心竞争力,三年累计超过0.3亿元利润与3亿元的销售额”。因此,政府最近公布的纳税大户缴纳的国、地税数据,更能真实地反映温州企业启动IPO旅途的远近。
通过分析温州市政府《关于表彰2005年度依法纳税大户的通报》等有关数据,可以得知,在第一、第三产业除垄断行业和国有产权性质及行业特性等因素外,尚无特别强势的高成长型企业具备IPO资格;在第二产业的温州工业企业50强排序里,截至去年底,该群体中的独立法人主体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与5亿元以上的,各为5和11家,这些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相对清晰。去年税后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的制造企业为32家,这一群体企业有望实现IPO的最低准入条件,其产业主要分布在电器、机电、汽配、钢铁加工等10多个传统行业。今年6月底,被列入温州市今年产值超10亿元的21家培育企业,只有3家企业产值勉强达到5亿元,平均只有3.18亿元。因此,可以预测在未来三年内,温州比较接近IPO条件的民营企业最多不会超过10家。
2、对战略投资者持观望态度
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,机构投资者又可分为战略投资者、财务投资者。
温州优势产业是电器、皮鞋、服装等传统行业,可却是脱离传统产业的华峰氨纶、伟民环保率先对接了证券市场。究其原因,就是“宁做鸡头,不做凤尾”的传统经营观念和产业的选择。庆幸的是,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洗礼和政府的因势利导,传统行业企业开始摆脱行业集群制约,尝试引进境外的战略投资者。这些传统行业的企业,引进战略投资者不管效应如何,但是其动因是来自于破除企业“成长天花板”、保持高速成长的战略性举措。可是只有这些龙头企业才能觉醒吗?温州其他原生态企业何时能够跳出温州固有的圈子呢?
3、本土内源式的资本整合试水搁浅
在温州政府的推动下,本土65家优秀的家具企业设想通过“强强联合”方式,实现战略联盟。此举一度震撼了其他行业,但在实施过程中,由于松散的治理结构和利益分配矛盾等原因,导致了这种本土内源式的资本整合试水搁浅。我们姑且不评价这种整合的实际效果,但可以预见,市场力量已经开始推动着本土企业的资本运作,一场更加激烈、残酷的行业洗牌即将开始。这将进一步冲击了规模小、实力弱的温州原生态民营企业,促进行业企业升级。
三、温州企业应该更好把握
资本市场的机遇
综上所述,温州企业集体性地游离于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,并非不愿走近资本市场,而是还不具备游弋资本市场的基础和能力,核心问题是现有企业仅依靠利润完成资本积累。资本扩展速度与温州的产业格局、经营理念、文化要素、市场环境密切相关。现阶段,温州企业面临的普遍处境是,面对行业价格血拼的现实,只有怨言却无力超脱;治理结构过分依赖于亲缘关系,不愿依靠职业经理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治理结构;注重单位、车间会计成本控制,轻视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的效应;强调税务筹划和会计核算的眼前利益,被动应对资产结构调整和财务治理结构提升的时机。随着所从事行业利润的下降,大多数企业懒得在上下游寻找空间,而把注意力转向非主业的寻租机会;单一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,远离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理念;只注重于战术上的独赢,却忽视了战略上的共赢。不管怎样,温州企业能够漠视几十倍的市盈率?更何况远离资本市场就是背离市场。
因此,温州企业再也不能够被动地应对资本市场的挑战,应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快速实现壮大。在知识经济时代,在短缺经济时期的先发优势不再重演的今天,企业要正确定位是办企业还是做事业。笔者认为,温州企业应该尽快转换经营机制,调整企业的价值观,要以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高度统领企业的战略定位;要以破釜沉舟的心态,去调整战术上的局部利益损失问题;要以凤凰涅槃的决心,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。IPO并不是对接资本市场的唯一选择,对接资本市场的通道有很多,关键要量体择式,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融资。温州企业只有更快、更好地把握资本市场的机遇,资本市场上才能更早地出现温州概念板块。
注:IPO由InitialPublicOffering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缩拼而成,可翻译为“首次公开发行股票”,指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出售给公众,通常为“普通股”。
上一篇:
资本创造财富下一篇:
最好的管理是关爱员工on